电器电力网

秦海岩:未来几年风电自主品牌将形成出海潮

“我国风电产业自上世纪90年代起步,历经30年发展,如今已成为中国制造又一张亮眼名片。中国风电产业还有哪些短板和不足,随着度电成本进一步降低,又有哪些投资机遇?”

日前在由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指导,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,21世纪资本研究院承办的“21世纪卓越董事会”系列活动落地北京。

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、世界风能协会副主席秦海岩

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、世界风能协会副主席秦海岩围绕“国内风电产业下一步发展趋势,新能源领域的投资方向”做了深刻探讨,引发与会者、行业投资者关注。

风电发展突飞猛进

自主品牌出海是未来大趋势

秦海岩表示,自己投身风电产业已近30年,国内的风电发展速度依旧超出自己预料。

一方面,并网规模上,2021年,国内风电累计并网约3.2亿千瓦,累计吊装将近3.5亿千瓦。即便受疫情影响,2022年,国内风电的招标量依旧达到1亿千瓦。另一方面,价格上,陆上风电机组整机的招标价格已降到了2000元/千瓦以下。而在十年前,这一数字则是4000-5000元/千瓦。

秦海岩认为,风电突飞猛进背后,离不开风电设备的国产化与大型化。

当下,国内风机的部件,从叶片、齿轮箱、发电机,塔筒、轮毂到控制系统基本上都实现了国产化。“原来(轴承)一直是我们卡脖子的工程,一直突破不了,但是去年开始我们5兆瓦以下的主轴承基本实现了国产化。最近,16兆瓦机组在福建下线,应用的16兆瓦级别的主轴承就是洛轴的,所以轴承现在也在实现国产化。”秦海岩称。

大型化上,秦海岩举例,目前5兆瓦以上的机组成为陆上风电的主力机型,海上风电机组普遍进入10兆瓦以上级别。“大型机组的成本增加都是随着能量增加的,是非线性的,就是大型化之后摊薄成本,批量化应用之后也可以降低成本。”

秦海岩预测,随着全球风电产业链聚集在中国,以及国内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加强,未来,中国自主风电品牌的出口将是大趋势。

“很多人都知道,中国是光伏产业的大国、强国,80%以上组件是由中国生产制造的,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,中国在风电领域同样是产业链大国,风电整机以及轴承、齿轮箱、叶片、发电机等主要部件,70%也是在中国生产制造的。”

秦海岩预判,随着国产风电竞争优势的增强,中国自主品牌的风电企业的产品出海在未来几年形成翻倍式增长。

“金风科技的产品已经出口到三四十个国家,今年明阳智能也进入了欧洲市场,而且是海上风电市场。欧洲现在的海洋风电发展特别快,大金重工一两个月连续拿了四个英国的大单,所以未来中国大的发展方面会在国际化加速,我们有成本上的优势。”

秦海岩进一步解释,风电设备出口不像光伏、家电产品,其运输、吊装过程非常复杂,前期整个产业链生态体系建设十分困难。但当产业链体系建完之后,后面的项目就不用再做重复性工作了,因此会迎来加速期。“我们现在已经在40多个国家实现了出口,未来增长量会非常大,这是一个比较明确的发展趋势。”

风电迎来进一步降本

终端用能电气化、氢能成为投资热点

秦海岩表示,相较传统火电,风电已经具备成本优势。随着风机大型化趋势延续,风机度电成本将迎来进一步下降。

“未来,在内蒙古、新疆等风能资源条件好的地方,从发电侧来看,风电度电成本可以做到一毛钱左右,风资源稍微差一点的地方,像河北施工条件稍微差一点的地方可以做到两毛钱,河南、湖北等地可以做到三毛钱。”秦海岩举例。

“海上风电领域,在台湾海峡区域,2-3毛钱的发电成本是没有问题的,如果贷款融资利率低的话,未来近海100公里以内左右可以做到每度电4毛钱,远海100公里以外到200公里可以做到5毛钱,“十四五”末,我国风电度电成本可以做到1-5毛钱这样一个水平。”

随着风电成本进一步下降,秦海岩认为,新能源投资机遇将集中在终端用能的电气化改造以及氢能应用上。

“实现碳达峰、碳中和的主要路径之一,简单来讲,就是终端用能电气化,而电来自新能源。”

秦海岩表示,在出行、工业、家用电器等领域,煤炭、天然气、石油等传统能源将被新能源制造的电力取代。无论是燃油车、天然气锅炉,还是工业的高耗能产业,未来都将进行电气化改造。

值得一提的是,终端用能的电气化趋势下,高载能产业也会向风光资源充沛的地方转移。秦海岩表示,目前,很多高载能产业也向新疆、内蒙古等地转移,这些地方有充足的风、光资源,进而拥有具有价格竞争力的清洁电力,这些条件将成为这类地区发展的催化剂。

“产业集中到风光大基地之后,风电直接给这些企业供电,所以这些企业就愿意转到那边去,电价便宜是一方面,关键是不仅便宜还是零碳电力,目前转移的趋势已经开始显现。”

另一个投资方向是绿氢的推广及应用。

秦海岩表示,市场对氢能的争议主要集中在交通领域,焦点在于其能否在交通领域与锂电等动力电池竞争。秦海岩认为,氢能作为动力电池推广起来较为困难,但其作为化工原料应用已经摆在眼前。

“我们算了一笔账,如果做到一毛钱一度电,电解水制氢的成本可以跟煤制氢相当,随着煤炭价格上涨,在不考虑碳排放成本的前提下, 电解水制氢在经济性上已经可以与煤炭竞争。”

“全国化工原料用氢,超过60%都是煤制氢,2020年有1550万吨。如果改成电解水制氢,大概需要7750亿度电,假设全部用风电来制备绿氢,则需要风电装机近3.5亿千瓦,这意味着从替代现有传统化石能源电力的角度,风电还有巨大的增长空间。”

秦海岩最后表示,从技术降本角度,风电产业开发仍存在大量投资机遇。

“我们去年仅有1%的风电叶片用到碳纤维,但用量占全球碳纤维用量的30%。如果未来碳纤维价格下降到70元/公斤,碳纤维将在风电行业迎来大规模应用,未来碳纤维的用量可以达到20万吨,是很好的发展机会。”秦海岩称。(记者 彭硕 )

标签: